近日,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一名患者的陪护家属突发心脏骤停,院内重症快速反应小组(CCRRT)闪电启动,黄金抢救链展开生命“接力”……
一场普通感冒的表象下,病情骤变,心脏骤停不期而至。今年51岁的王女士,原本在医院里悉心照料年迈父亲,这天却突然倒在了父亲的病床前。2月14日上午11点,神经内科病房内一名患者大喊:“有人晕倒了!”医护人员飞奔向病房,护士长徐海艳发现倒地的王阿姨面色青紫,不能触及颈动脉搏动,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球囊辅助通气,医生立刻联系院内重症快速反应小组。11点20分,重症医学科医生胡石到达现场协助心肺复苏、电除颤,患者短暂恢复自主心律后,出现反复室颤。4次电除颤后,患者仍不能恢复自主心律。生命指针即将停摆之际,医护人员一边持续胸外心脏按压,一边快速将病患移送至重症医学科。重症团队迅速行动,继续胸外按压、血管活性药维持……然而,患者室颤频发,自主循环岌岌可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穆根华立即启用ECMO团队,20分钟完成体外生命支持。经过积极抢救,患者散大的瞳孔逐步缩小,血压趋于稳定。
ECMO为生命重启,为衰竭的心脏赢得了宝贵的“休眠重生”时机。同时,重症医学科迅速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经过5天日夜鏖战,王阿姨心脏渐趋强健,顺利撤离ECMO。10天后,王阿姨神志已恢复清醒,能够进行正常交流。从重症监护到康复治疗,医护人员精心制定气道管理方案,早期康复“步步为营”,帮助王阿姨实现从机械通气到自主言语再到病房漫步的跨越式康复。因心脏骤停所致缺血缺氧性脑病,王阿姨心怀惊恐,烦躁难安,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用温暖的陪伴、耐心的解释和细致的关怀,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心理防线,增强了康复的信心。
阳光斜照进来,王阿姨躺在病床上,轻声说道:“医生告诉我,我的心脏曾停跳近一个小时,是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才让我有机会再次看到我的家人!”与婆婆视频连线时,手机画面中的婆婆眼中噙满泪水:“我的小心好喽!”一句简单的话语,承载着对儿媳的无限牵挂,也饱含了对儿媳康复的欣慰与喜悦。出院这天,一面锦旗,一捧鲜花,见证着双向奔赴的浓浓医患情,王阿姨穿着一身新衣服走出ICU,续写生命旅程。
穆根华介绍,成立院内重症快速反应小组是医院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关键一步。小组主要负责快速识别和抢救院区内危重患者,能够即刻实施心肺复苏、心脏电复律和电除颤、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此例患者抢救成功,得益于三个核心环节:一是神经内科医护团队在“黄金4分钟”内的高效心肺复苏,多学科协作无缝接力跑赢死神;二是VA-ECMO的及时介入,替代心肺功能为治疗赢得时间;三是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的全力以赴,积极防控并发症,有效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家属的充分信任也给予医护放手一搏的决心和力量。
以技术为坚盾,以仁心铸利矛。这场生命的接力,不仅是对医院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的一次实战检验,更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深刻诠释。展望未来,盐城市一院重症医学科将坚定不移地精进疑难重症诊疗技术,以尖端科技与人文关怀并重,用专业与温度托起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