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资讯 > 工作动态

家门口就医“新变化”,你感受到了吗?

发布日期:2025-03-20 15:12 [ ] 浏览次数:

网友提问: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召开小组会议时,我市市委领导表示要抓好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建设改革。那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到底是啥意思?会给普通老百姓看病带来哪些好处?

——我言客户端网友

3月12日,东台市梁垛镇临塔村卫生室。68岁的老李躺上检查床,村医姚循将便携式心电仪贴片轻按在他胸口。随着设备轻响,心电图实时传至15公里外的东台市心电诊断中心。

“老李啊,报告显示有点心肌缺血,考虑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我先开点药,如仍有胸闷症状,建议到人民医院做冠状动脉造影进一步明确冠脉狭窄情况,必要时冠脉支架植入治疗。”10分钟后,视频会诊中的东台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叶志冬给出诊断。老李摸着头感慨:“以前跑市里要折腾大半天,现在家门口就把病瞧明白了。”

这样便捷的医疗场景,正在盐城15个医共体、163个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228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稳步推进。自2019年我市启动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建设,“数字纽带”串起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让优质医疗资源翻越地理阻隔,浸润到田间地头。

究竟什么是“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呢?

简单来说,就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通过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协同,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网络。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正打了个比方:就像是打造“医疗资源的高铁网络”,其中县级医院是“总站”,乡镇卫生院是“换乘点”,村卫生室是“家门口的小站点”,通过数字化轨道实现资源高速流通。

这样的“医疗高铁”如何跑出加速度?

2月21日16时30分,滨海县数字医共体驾驶中心警报骤响:滨淮镇公玉村卫生室上传了71岁潘大爷的心电图,显示急性心梗特征。1分钟内,最近的救护车已载着急救设备、药品出发;3分钟后,滨海县人民医院导管室完成术前准备;当患者抵达时,救治绿色通道全程亮灯。从首诊到手术完成仅40分钟,比国家标准缩短20分钟。“这就是数字医共体的‘救命加速度’。”滨海县滨淮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单体超说。

花钱少、治病快,这是医共体运行以来群众最直观的感受。射阳县兴桥镇幸福居居民臧女士因双侧甲状腺肿大需要治疗,“县院两位下派医生的精心手术全程1小时25分,自己就用500元。”而开展的全民健康体检服务,更是“点穴式”精准服务。射阳县特庸镇金山村72岁的李奶奶通过结直肠癌免费筛查发现早期肠癌,术后恢复良好:“要不是村里体检查得细,哪能这么快揪出病根。”

让群众少生病,才是医共体更深层的价值。在阜宁县,医共体不仅治病,更管“未病”。益林镇居民张大爷患有高血压,他的健康档案被标注为“黄灯”。“系统提示我血压波动,第二天家庭医生就上门调整用药。”张大爷说。该县对慢性病患者实行“红黄绿”分级管理,通过症状监测动态预警,实现早干预。益林镇卫生院与阜宁县人民医院共建耳鼻喉科协作中心,西南片区群众无需奔波即可享受同质化诊疗。

改革成效最终要经得起数字检验。翻开盐城医共体2024年的“民生账单”,几组数据格外亮眼:全市数字化医共体“十张网”为基层出具影像、心电、检验诊断报告份数73.6万份;构建15分钟急救服务圈,抢救患者9.3万人次;为基层配送药品1.94万次、集中审方1187万份,处方合格率95%以上;选派244名骨干医生到乡镇派驻服务,强化“联合病房1+1”建设,巡回医疗惠及群众近30万人次。

“医共体不是简单的机构‘拉郎配’。”王正说,盐城创新机制,实施检查结果互认、医保支付协同等相关举措,以“十张网”建设等为数字纽带,让每一级医疗机构找准位置,核心目标在于实现群众“大病不出县、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有力提升医疗服务质效和群众健康水平。


来源: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