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滨海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经验做法《做好紧密型医共体构建整合型健共体》成功入选《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2023)》,为盐城市唯一医共体建设入选案例,将在全国范围进行宣传和推广,这不仅是对滨海县医疗卫生改革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为该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据悉,《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2023)》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编写,是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选送的多个县域医共体实践案例中,精选出53篇具有创新做法、价值经验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县域医共体典型案例,增强地方实践的信心和动力,助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增效。
自2019年8月被确定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国家级试点县以来,滨海县紧扣“医保打包、利益关联、奖罚兑现”三个关键环节,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在优化完善前期县人民医院与蔡桥卫生院医共体建设试点经验基础上,积极推进提质扩面工作,初步实现基层能力、县域服务水平、群众健康获得感、群众就医负担“三升一降”,2023年最新调查显示,全县医疗机构患者综合满意度为96.52%。相关经验做法连续三年入选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践案例,广西贵港、淮安洪泽等省内外多地前来考察学习,市人大、市政协、市编办等多部门先后专题视察调研。
紧扣“三个关键”夯实医共体工作基础
高位组织推动,滨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医共体建设工作,多次听取工作情况、研究推进举措,制定出台机构设置、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等配套政策,县人大、政协专题调研医共体运行工作,县卫健委建立党委会定期研究、工作例会交流汇报等高效推进机制,县相关部门强化联动、协同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稳步改革扩面,按照“定位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总目标,县人民医院在原蔡桥分院基础上,增加坎北、天场2家卫生院组建“第一医共体”;县中医院与八巨卫生院组建“第二医共体”;县二院、五汛两个省级农村区域卫生服务中心分别牵头滨淮、滨海港卫生院组建第三、四医共体。
强化要素保障,设立专项补助资金,保障医共体专家下沉、基层特色科室建设、人才培养和基础建设等投入,迁建、改扩建县级医院、镇区卫生院11家,增添大型设备300多台(套),基层实现CT机全覆盖;系统重构县域卫生信息化“一张网”,建成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等十大医共体共享中心,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推动“三个变革”创新医共体运营模式
推动外部治理模式变革,成立县医共体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双向权责清单、运行管理清单、考核评估清单,构建党委统揽、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定期协商、权责清晰的外部治理体系。
推动内部管理模式变革,医共体内设“一办八中心”,全面落实医共体在人员招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运营管理自主权,建立“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和双向流动等人才使用管理机制,牵头医院向医共体派驻业务骨干和开展公卫服务巡查点答等机制,推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
推动监督监管模式变革,制定《医共体章程》,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对医共体运营管理和“三重一大”等事项进行监督,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制约的医共体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
掯实“三个举措”加强医共体内涵建设
提升牵头能力,聚焦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聚焦转县外就医人数较多病种对应专科能力建设,加强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持续拓展对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县级医院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夯实分院基础,结合基层特色专科人才建设规划,根据分院辖区人员健康状况、疾病谱,牵头医院分类遴选副高以上骨干医师在分院设立专家工作室,同时按照“一师一徒”模式,各分院安排基层医师全程跟班学习。
推动医防融合,自主开发医共体医防融合患者管理平台,形成“县级诊治大病重病、基层定向预约下沉专家、回转康复分级跟踪随访、健康管理中心精准健康科普”闭环健康服务模式。创新在沪宁等地设立大病重病患者转诊服务站,为医共体内确需外转患者提供绿色转诊通道服务,目前已上转96人次,下转平稳患者67人次,减轻群众负担100万余元。
突出“三个强化”激发医共体活力动力
强化目标引领,坚持效果导向,明确前两年分院每年规范诊疗患者人次,对分院连续两年存在缺口的,该医共体进行重组。
强化监测评比,注重过程管理,每周监测牵头医院下沉专家诊疗情况、上转下转情况、远程医疗情况、健康团队运行情况,并定期评比优秀基层名医工作室、最佳牵头医院、发展成效最佳分院。
强化绩效激励,加强结果运用,将年度综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院长年薪紧密挂钩,形成重实绩实效、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
下一步,滨海县将以此次入选典型案例为契机,继续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务实推进医共体建设各项举措,提高医共体数字化水平,加强运行监测管理,努力提供更多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打造县域医共体的“滨海模式”,为百姓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