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国务院“新十条”发布后,疫情防控已进入新阶段,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成为重要而迫切的工作。12月24日,记者来到直面新冠病毒一线的主战场——大丰人民医院,深刻感受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句话的千斤重量。
最有温度的救治
“患者多大岁数?有什么症状?”120救护车一到,急诊抢救大厅护士长、主管护士周莉一边仔细地询问,一边快速地记录着。了解患者的病情之后,周莉一路小跑将患者推进抢救室,为患者安好无创呼吸机,等待医生进一步救治。
环顾偌大的抢救室,每张病床上都有患者,医护人员们忙得一刻不得歇。最近受天气及新冠疫情影响,前来急诊就诊的人数激增,日接诊量高达三四百人,是平时的三倍多。其中大部分都是有着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周莉和同事们需要仔细询问每一位患者的病史及症状,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及血氧状况,并将其分流指引至相关区域。为减少自己上厕所次数,周莉经常嘴皮发干,也不敢大口喝水。周莉说:“去一趟厕所够我分诊3个病人了,前面还有这么多病人等着呢,我一定要坚持住。”
急诊抢救大厅作为处理危急重症急救的重要场所,成为了当前与疫情抗争的“前沿阵地”。在抢救大厅,从日落西沉到黎明破晓,从朝阳微露到暮夜星光,医务人员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年50岁的曹美兰,工作的劲头一点不输年轻人,每天都像陀螺一样不停旋转着;老公远在外地工作的王雯雯,儿子发着高烧,又轮到她值大夜班,她只能“无情”地将儿子带到诊室;施玫薇、施丹丹等都陆续“阳”了,却没有一个申请下“战场”……她们披上了担当的铠甲,以热爱为武器,以使命为信条,用高效、奉献、速度留下动人的剪影。
最有风险的地方
时针指向凌晨2:00,大丰区人民医院发热门诊依旧灯火通明,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的“大白”正在忙碌着。
室外温度已降至冰点,可接诊的医生手套里却浸满了汗水。70岁的张奶奶阳了。她在老伴的搀扶下,用沙哑的嗓音跟医生描述着自己的病情:“我有点儿发烧,在家测体温38.7℃,昨天开始咳嗽、嗓子痛,浑身没劲儿,走路和要倒一样。”说完,就趴在桌上了。值班医生韦一和一一询问患者病情,耐心解答,随后为患者开具处方。
随着社会面管控措施改变,感染人数急剧增加,发热门诊在一夜之间又站到了“风暴”的最前沿。发热门诊每天24小时接诊,就像一个“微型医院”,所有发热病人挂号、诊疗、缴费、取药等环节均在这里“一站式”完成。问诊、开处方、测抗原、抽血、接听电话、信息登记,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一样高速运转。
据悉,目前发热门诊每天接诊人数呈几何增长,高峰期达到700余人,是以往接诊量的十倍。面对巨大的诊疗压力,面对极大的感染风险,医生们“倒下”一波,接上一波,前仆后继,尽力维持科室的运转。他们加快的是走路的步伐,提高的是工作的效率,不变的是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和耐心……
最有力量的后盾
“你好,我是刘庄中心卫生院的,我过来领取爱心包。这是我们的申请单。”
12月24日下午4:30,刚忙完连口水都没顾上喝的大丰人民医院储备库保管负责人陈芳又接到了“一单”。在她的背后,一箱箱防疫物资被码得整整齐齐。在认真核对出库单后,她将228份爱心包交给了对方。
全力筑牢物资保障后盾,源源不断为一线提供“盔甲”和“弹药”,是陈芳的工作使命。她和另外5位同事一起,不仅要负责人民医院医疗物资的发放工作,还要承担全区面上防疫物资保障的重任。她们坚守在库房一线,每天一遍遍盘点库存物资,完善细化台账,做好出入库登记,动态掌握库存底数,及时反馈物资采购团队,确保各类防疫物资储备足;她们忙碌在后方阵地,挥洒汗水却没有收获掌声,四处奔忙却没有赢得呐喊,以实际行动展现着医疗物资保障队伍的硬核担当。
“后勤不后。”陈芳说,物资保障工作是抗疫战斗中的重要一环,常常发力于无形之中。她们将化身为保管员、联络员、运输员,第一时间将物资保质保量送上“前线”,为前方战斗的同事们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