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盐阜大众报)
出征武汉的前一天晚上,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南区外科病区护师刘瑾,仔细叮嘱丈夫驰援武汉期间家里的事情。别的都好说,唯一不放心的是女儿。女儿才13个月大,刚刚会说一两个字,正是需要母亲的时候。丈夫说,你去吧,家里有我。
丈夫看事情容易乐观,刘瑾则比较谨慎。4月9日上午,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在武汉的刘瑾时,她依然记得当时的情形。
“同批出征的都是我们市一院有ICU经验的护士,这说明形势很紧急。紧急出征、紧急落地、紧急培训、紧急接手危重症病患。直到第一个班次上完后,才稍稍缓口气。”刘瑾说。
“工作上的事情,其实不是特别担心。我是ICU出身,具体操作都熟悉。唯一麻烦的是个人防护,那身厚重的防护服非常容易使人缺氧。”刘瑾告诉记者,实在吃不消,她就到护士站吸氧。硬扛,还是能扛过去的。
真正让她担心的,还是女儿。“出征走得急,以为自己能义无反顾,不会特别想念。但实际上,人稍微歇下来,就抑制不住地想孩子。”刘瑾告诉记者,后来的某天,与家里视频时,觉得女儿对自己总是爱理不理的,心里多少有些落寞。但婆婆告诉她,每天晚上女儿睡觉时,都在要妈妈。这个细节一下子戳中了刘瑾的泪点。刘瑾说,在武汉,她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母亲”。
“陪孩子一起玩耍,也有做母亲的感觉。但远不如为孩子担心这种感受来得强烈。那种揪心、焦虑、不安,是言语无法表达的。”刘瑾说。
被疫情分开的母子,不仅仅是刘瑾。危重症病房中的病患,大多处于昏迷状态,有一位老奶奶,神志比较清醒,但显得特别害怕。刘瑾在与她的攀谈中发现,老奶奶真正担心的,却是自己的孩子。她的儿女正在隔离,小孙子原本应该由她照料,现在也不知情况如何。此后每次上班,她都会与老奶奶聊一会。“她身在危险之中,心里想的却是自己的孩子,我想这是母亲的天性吧。”刘瑾说,在这位病患身上,她进一步感受到“母亲”二字的意义。
同为母亲,刘瑾对这位老奶奶,乃至别的病患都有更深的理解。自己护理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病患,还是别人的母亲、父亲、儿女……治愈好这些病患,就是守护了更多人的情感。“或许,这就是古人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吧。”刘瑾说。
随着疫情逐步好转,以及武汉4月8日解封,整个城市逐步活络起来。车多了,人多了,烟火气重现武汉街头。刘瑾说,自2月2日来到武汉后,她从未见过这座城市如此热闹,也从未见过人们如此期盼未来。
和武汉的人们一样,刘瑾也期盼未来。“我就想着,疫情早点结束,可以早点回去看女儿,我有好多话要对她说。”刘瑾说,驰援武汉的经历,或许人生只有一次。在这仅有一次的宝贵经历中,她通过护理病患,找到了身为母亲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