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疾控中心开发区分中心是市疾控中心的派驻机构,和盐南高新区分中心一样,履行着县级疾控中心的职能。目前,分中心共9名工作人员(其中专业人员8名),平均年龄不到35岁。然而,就是这样一只特别年轻的团队,以其超强的凝聚力、执行力、责任感,在防控新冠疫情工作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参谋智囊和专业技术支撑作用。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
李峰,开发区分中心负责人
“爸爸,我怎么好几天都见不到你了?你什么时候回家啊?”这是十岁女儿打给李峰的电话。作为开发区分中心的负责人,1月20日起,李峰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的一线,因为工作繁杂,有时索性就搭个折叠床睡在办公室。小小的折叠床,至少陪伴了他5个夜晚。即便是回家,早出晚归的生活也让他几乎没有跟女儿相处的时间。
85后的李峰,2019年刚接手开发区分中心的工作,面对全新的工作模式及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他承载了巨大的压力。开发区一共200多家企业,一旦复工将有近万人的流动!他要制定科学、有效、易操作的管控措施,保证有力、有序的应对疫情防控工作。面对压力,李峰积极应对,将压力转化成动力。他起草了开发区新冠防控技术方案、医学集中观察管理制度、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消毒指引、企业防控工作指引等工作指导方案、要点。
初六凌晨,同事曹晓辉来处理冷链的问题,在楼下时看到办公室灯还亮着,心里嘀咕着:是谁忘记了关灯!上楼后才发现,原来李峰还在电脑前工作着!
然而,当问到李峰这段时间的辛苦有什么感受时,他说:“这段时间的确很辛苦,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的同事们,每次有事情无论多晚,接电话肯定不超过3秒。而且立即执行,毫无怨言,从不提困难”!
“我以为你去武汉了呢!”
朱林林,开发区分中心成员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朱林林一直在为疫情防控工作忙碌着。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管理,12345的转接电话答疑……经常夜里十一二点才到家,深夜还可能被咨询电话叫醒。然而,每一项工作她都忙得不亦乐乎。用同事的话说:我觉得她像打了鸡血,浑身充满了力量!
然而,她毕竟不是钢铁战士,是母亲、也是女儿。朱林林生活中是个孝顺的女儿,她即便不能每天探望父母,但都会打电话问候。由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忙碌,她从初二起就没给父母打过电话。直到初七再给母亲打电话时,母亲开口第一句话竟然是:“我还以为你去武汉了呢?人家电视上医生护士都去了。” 就是这样的母亲,在大疫面前,支持女儿工作,即便是担心也不愿打扰到女儿!
朱林林家住盐南高新区,离开发区分中心较远,平时她都是骑电瓶车或者乘公交车上班,路上时间较长。在防控疫情工作最紧张的这段时间,她为了节约时间,几乎天天打车上班。朱林林家距单位近8公里路程,每天上下班打车就是笔不小的开销。老公问她:“单位给你报销吗?”她说:"你给我报呗!"
于姐姐和杨哥哥
杨志军,开发区分中心成员;于进,开发区分中心成员;
于进和杨志军,均是开发区分中心成员,他们被亲切的称呼为“于姐姐和杨哥哥”。这样的称呼不是调侃,而是对他们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和担当的一种认可。杨志军曾是市疾控中心门诊部药剂师,到开发区后,他把每一项工作都像管理药品一样打理的井井有条。于进,一位亲切、细心、闪耀着光辉的女性。此次疫情防控中,她负责物资的发放、计划免疫的研判等,只要有需要,她就立即整理物资,准备发放。过节加班期间,起初食堂没有盒饭,细心的她买来一箱方便面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
疾控新兵纷纷上阵。
陈彦潼,开发区分中心成员。他于2019年毕业后在开发区分中心工作。一毕业就遇到这样的疫情,他边学边做,听从指挥,经常是忙到过了吃饭的时间才回到单位,这时,盒饭已经冷了……
“有他在,就是给我们吃了定心丸!”
杨强生、祁耀、曹一。他们是市疾控中心选派支援开发区分中心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坚力量。
杨强生,市疾控中心职业病与放射科,主任医师。
他多年从事职业卫生工作,对工厂企业工作情况熟悉。用开发区同事们的话说:“杨科在,就是给我们吃了定心丸!”同事们信任他,他也不含糊,过节期间开发区未停产的7家企业,每一家他都亲自指导过!
祁耀,性艾与慢传科负责人。
1月21日后,为了疫情防控工作,她全天24小时待命。大年初一就是在值班中度过的。春节期间,几乎每天都坚守在岗位上。除了开发区疫情防控工作外,作为科室负责人,她依然兼顾着艾滋病防制相关工作,如药品调配等。她说:“辛苦些没关系,但是感觉责任重大,要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好不容易!”
曹一,性艾与慢传科成员。
她是90后女孩,但安排她的工作她丝毫不推卸。只要交办她的工作,无论忙到多晚都会完成好。在开发区分中心,她配合祁耀开展密切接触者排查、发热门诊督查等相关工作。她和祁耀都住在城北,每天上下班两人都跨越近30公里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