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台市围绕创成“江苏省基层卫生十强县(市、区)”的目标,以“强基层”为核心,重抓“五个一”,市、镇、村三级医疗联合体基本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市域内就诊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占比达80%。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绘好“一幅图”。编制出台东台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推动龙头医院、区域中心、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纵向联合,强化服务体系整体效能的发挥。一是做强龙头医院。市人民医院建成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新建住院B楼、改造住院A楼,优质资源总量得到提升;市中医院建成三级乙等中医院,投资4亿元的东院住院综合楼正在建设之中;市妇幼保健院瞄准“苏北红房子”的目标,投资1.28亿元实施整体搬迁,全力打造全市乃至周边地区妇幼健康服务的新高地,预计2018年底投入运行。二是做精区域中心。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定位二级医院标准,建成6个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发挥区域性诊疗中心、急救中心、培训中心和健康促进中心“四大功能”,做到上引下联、辐射带动。三是做优镇级阵地。围绕2018年省示范、全国群众满意镇卫生院全覆盖的目标,累计投入1.75亿元,新建、改建、扩建业务用房10.18万平方米,23个镇卫生院全部完成提档升级,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四是做实村级网底。利用“三旧”(旧村卫生室、旧村部、旧学校),做好“三贴”( 选址贴近群众、医疗贴身群众、服务贴心群众),实行“三统一”( 统一改造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规章制度),对全市328所村卫生室进行流程优化和改造出新,同步推行村卫生室五星级评比,镇村一体化管理率100%,切实强化长效管理和能力提升。
二是突出互联互通,打造“一张网”。以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为目标,扎实推进智慧健康工程,引导群众选择基层首诊。一是建成“五大信息中心”。远程会诊、影像诊断、临床检验(病理)、心电诊断、消毒供应等“五大信息中心”实现区域内全覆盖,累计为群众服务8.5万人次,直接节约看病就医带来的交通费、食宿费和诊疗费近5000万元,基层医生与市级专家远程讨论、会诊、交流超过1万人次,有效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二是大力实施“三个一”工程。开发东台掌上医院APP,初步实现居民健康服务“云卡”功能;市、镇、村全部部署医生工作站,诊疗信息、公共卫生服务记录均实时推送到电子健康档案,正在试点探索档案开放应用;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智能化签约、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管理,切实增强居民与家庭医生之间的健康协同。三是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积极策应医疗卫生服务新业态,建设东台市互联网医院,在夯实互联互通和务实应用的基础上,做好“家医签约”和“云诊室”两个服务平台,重点打造送医上门、送药上门、送护理上门、送健康上门等特色服务,目前正在建设之中,力争年内上线运行。
三是突出能力提升,打好“一副牌”。坚持上下联动、外引内培,启动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一是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围绕人才年增量200名的目标,常态化开展人才招引,近三年累计引进、培养硕士生88名。今年,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增加100个编制用于市中医院、市妇保院人才储备;组织三甲医院知名专家来东开展“每月一讲”,选送500多名骨干人才到南京、上海等地进修学习,坚持“全科+专科”的原则,依托“2+6”培训基地,排出100个医学教育项目,统一教材、统一培训、统一考核,不断提升医务人综合素质;评选东台市重点专科带头人50名和120名优秀青年卫生技术人才,按照每人2万元和1.5万元予以奖励补助,遴选56名基层卫生骨干人才,按照每人2万元落实培养经费,通过这种办法向骨干、向一线倾斜,有效打破了现行绩效工资和分配制度的不足。二是突出专科学科建设。推进“新三名”建设,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分别建成上海市一院、江苏省中医院分中心,建成15个名医工作室,市财政分别予以200万、20万的奖励;建成17个省级、市级重点专科和中医重点专科,创成7个省级、市级基层医疗机构特色科室,市财政对创成省重点专科、盐城市重点学科、专科的分别予以60万、20万、15万的奖励;评选东台市重点专科50个,动态管理,加强考核,并按照每个5万元的标准进行建设扶持;全力推进胸痛、脑卒中、创伤、孕产妇、新生儿中心“五大急救中心”建设,实行多学科、多专家联合诊治机制,推动院前急救、院内诊治无缝衔接,孕产妇和新生儿两个中心已经通过盐城市评审确认。三是强化设备提档升级。投资3亿元,龙头医院新增、更新高端CT、磁共振等检查、治疗和手术设备41台(套),区域中心和镇卫生院对DR、彩超和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全部进行提档升级,村卫生室按照平均3万元的标准,统一配置清单,统一采购配送,配足配齐常用设备。今年,又拿出专项资金实施医疗设备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四是突出统筹兼顾,下活“一盘棋”。在统筹做好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公共卫生和行风建设的同时,注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重抓。一是签约服务个性化。积极创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儿童为重点,引入市级专家提供技术支撑,基层签约医生可直接与专家进行对接,优先安排签约对象就诊、检查和住院;出台新农合扶持政策,将签约服务包的费用纳入到报销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50%,签约服务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全市累计签约32.62万人,其中个性化签约5.8万人,续约率达到85%以上。二是中医服务全覆盖。市人民医院通过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复审,市中医院建设国医堂,叫响膏方节等服务品牌,所有镇卫生院建成中医馆、所有村卫生室建成中医阁,按照“镇10+X、村6+X”的要求,进一步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药服务占比达到30%以上,组织开展“中医服务村村行”,充分发挥中医在治病和治未病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健康扶贫有实效。以“五个一”行动(建立一支帮扶团队、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每半年一次随访、每年一次体检、每年一次医疗费用精准帮扶)为抓手,实施健康精准扶贫行动,为低收入农户建立健康档案2.8万份,累计随访4万多人次,体检服务1.5万人次,医疗费用精准扶贫100多万元。
五是突出机制完善,严格“一把尺”。一是完善制度。所有单位均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作风建设每半年专题通报,形成制度管人、制度管事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考核。切实强化绩效考核,月初明确目标、月中进行督查,月末公布排名,考核成绩与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的奖励性绩效进行挂钩,严格兑现考核奖惩;三是优化服务。开展“贴心服务、暖心服务和细致服务”的主题活动,每个单位均推出便民措施。